|
|
人大代表“医”心赴约 乡村义诊暖透民心
发布日期:2025-07-31 10:11
发布者:发展研究中心
来源:集贤微言
“袁代表,您再摸摸我这腰,是不是不像上次那么僵硬了?”7月30日,在集贤县腰屯乡卫生院的走廊里,68岁的王大爷攥着县人大代表袁纯锋的手,眼里的期待像晨露般透亮。这一天,县人大代表、县鸿博骨伤医院院长袁纯锋带着8名医生组成的医疗团队如约而至,38位村民揣着病历本排起的长队,从诊室门口一直蜿蜒到院子里——这是乡亲们与“带医送药下乡”的人大代表之间,心照不宣的约定,更是一位人大代表用脚步写就的履职日记。
掌心的温度:半蹲问诊里的民生重量
“大爷您慢点抬胳膊,我看看这肩周炎是不是压迫到神经了。”袁纯锋半蹲在诊疗床前,指尖在王大爷的肩胛骨上轻轻游走,额头渗出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。作为深耕骨伤诊疗30余年的医者,更作为连续两届当选的县人大代表,他的出诊包永远比别人多两样东西:一枚磨亮了边角的代表证,一本记满“兴安乡李婶膝盖积液”“升昌镇老王头腰椎滑脱”的民情笔记。他总说:“代表证和民情笔记揣在兜里,就像揣着两副担子,一头挑着群众的信任,一头挑着健康的期盼。”
“农村老人最怕‘看病远、花钱多’,颈肩腰腿痛看着是小病,拖成慢性病就能拖垮一个家。”袁纯锋一边给村民演示腰椎康复操,一边对身边的年轻医生说。这次义诊,他特意让团队带上便携式超声仪,为有需要的村民做免费检查。当72岁的李奶奶拿着刚打印出的检查报告,听到“不用住院,在家按这个方子热敷就行”时,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泛起了光:“袁代表,您这是把县城的大医院搬咱家门口了啊!”
两院的接力:两张桌子拼出的健康闭环
诊室里,县鸿博骨伤医院的医生正逐字逐句给村民讲解CT片;走廊里,腰屯乡卫生院的护士忙着登记血压数据——两张办公桌拼在一起,就是临时的“联合诊疗台”。从提前三天通过村广播通知村民,到现场分设“问诊区”“康复指导区”,腰屯乡卫生院院长带着医护人员全程小跑着忙碌,“袁代表每次来都像‘及时雨’,我们基层医院跟着学技术、优服务,最后受益的都是老百姓。”
38份手写医嘱,38套定制康复方案,2万多元的医药诊疗费用减免——这笔钱,够张大爷买两亩地的种子,够李婶给孙子交半年学费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袁纯锋作为人大代表提交的《关于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建议》在田间地头的生动落地。有村民翻出手机里存着的“颈肩腰腿痛就到鸿博骨伤医院”的顺口溜视频,笑着说:“这可不是广告,是咱老百姓用真实受益投票投出来的口碑!”
两年的约定:从诊室到田间的履职半径
“张大姐您这滑膜炎得抽液,床位我留好了,直接报我名字就行。”义诊接近尾声时,袁纯锋握着患滑膜炎的张大姐的手反复叮嘱。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胸前,代表证与医师资格证的塑封外壳,在光线下折射出同样温暖的光泽。
“代表证是群众给的‘听诊器’,得时时刻刻贴着民心听。”袁纯锋的履职笔记里,记录着这样一段话。从提出《关于在乡镇卫生院设立骨伤康复点》的建议,到积极推动“医共体”建设让村民享受到分级诊疗便利,他始终记得当选那天在选票箱前的承诺:“我是医生,更是百姓选出来的代表,百姓健康这事儿,我得管到底。”
暮色渐浓时,医疗团队收拾器械准备返程。王大爷特意从家里拎来一兜刚摘的香瓜,硬塞进袁纯锋的手里:“这瓜甜,就像您今天说的那句话——‘咱农民的命根子,不光是地里的庄稼,还有身上的筋骨’。”车窗外,乡亲们挥别的身影渐渐远去,但那句“袁代表啥时候再来”?却像种子一样,深深落在了医疗团队每个人的心里。
这场义诊送药,早已超越了一次普通的医疗服务,在乡野间铺就的,是一条用脚步丈量的“健康民生路”,就像一粒种子,把人大代表的担当、医者的仁心,种进了乡亲们的心坎里,也长出了基层健康民生最动人的模样,更是一位人大代表对“人民选我当代表”的最质朴回答。
|